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为基层减负已成为一项关乎党风政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非一日之寒,一些地方容易滋生“越减越重”,“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现象,最后陷入“制度陷阱”之中。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本意是让干部轻装上阵,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工作、惠民生,然而部分地方为了落实减负要求,简单地修改制度文件,想通过“留痕”管理实现过程监督,用数据量化来评估减负成效。但结果却是,基层干部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去填报各类表格、上传照片、应付各种线上打卡,陷入“指尖上的负担”。这种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以数字负担替代纸面负担的做法,本质上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基层干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破解减负的“制度陷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推动减负工作从“治标”向“治本”深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上级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时,必须强化“一线视角”和“基层立场”,充分开展调查研究,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基层。要充分厘清部门与属地的权责边界,优化工作流程,从根源上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不合理的考核,避免以“属地管理”为名,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基层,将责任与压力层层下移、无限传导。要大力整合简化各类线上工作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少跑腿”,避免基层干部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多头报送。为基层减负,既要减压,也要赋能。要深刻改变“以痕迹论英雄”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更是优化治理效能、夯实执政根基的长远之计。走出“越减越重”的困境,规避“制度陷阱”的危害,必须以驰而不息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亮剑,要用制度的“减法”换取治理的“加法”,真正把广大基层干部从繁多的迎检考核中解脱出来,让双脚踩进田间地头,用双手触到民生温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灌南县新安镇组织委员、统战委员 王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