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维惯性、行为惰性客观存在,一些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容易相沿成习。”思维惯性本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所形成的认知路径,可一旦过度依赖、不加思辨,就容易异化为懒政怠政的干事“惰性”。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坚定信念铸魂、以人民立场定向,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守纪律中敢担当,在察民情中求实效,真正让政策执行不偏航、民生福祉不落空。
政策执行的“火候”全靠执行者用心把控,依着惯性干事固然省心省力,但易滋生干事“惰性”,让好政策在机械执行中走样变味、背离初心,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纵观当下,一些地方将“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吃喝”,以“不吃不喝”规避风险,致使餐馆生意冷清、民生烟火黯淡;有的地方要求商家店铺牌匾“千店一面”,盲目追求统一标准。诸如此类行为,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以简单化思维回避复杂治理责任,缺乏对上级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对群众诉求的真切考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自实施“千万工程”以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乡土特征,坚决反对“一刀切”“贪大求全”,绵绵发力、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尽显实事求是、勤政为民的担当。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之所以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说到底是相关干部党性修养锤炼不足、担当精神有所弱化,面对复杂问题畏首畏尾、避重就轻,最终偏离政策初衷。要想思维始终“保鲜”、不被“惰性”侵蚀,关键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党员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不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持续筑牢信仰之基,从根本上破除“怕担责就少干事”“过关就行”等消极心态,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要时刻保持警醒,紧绷纪律之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紧扣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扎实作风和务实行动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要厚植“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的为民情怀,挣脱思维“惯性”束缚,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度量衡”,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要以务实举措践行为民宗旨,主动走进市井巷陌、厂房商铺,在与群众“拉家常”中捕捉政策落地堵点,在倾听百姓心声中找准工作发力点,推动“决策链”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寻对策,让政策制定、执行既有“硬度”又有“温度”,真正把党的初心使命转化为惠民生、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海州区委组织部 刘航先、连云港市委组织部 葛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