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头雁”,肩负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责任。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全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头雁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持久的引领力量。
以“数量”夯基、“质量”提质,激活头雁队伍“一池活水”。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既需建足“蓄水池”保障梯队供给,更要严把“质量关”提升整体效能,推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能力全面跃升。拓宽源头“选”,让储备更充盈。注重从乡村振兴专干、专职网格员等一线骨干中发掘苗子,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库,进行动态管理、跟踪培养。积极探索“能人回请”等方式,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界限,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干事、贡献才智,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精准滴灌“育”,让能力再升级。聚焦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建立“1+1”结对帮带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村党组织书记与后备干部结成对子,通过手把手传授群众工作“土办法”、产业发展“金点子”、矛盾调解“巧技巧”,助力后备干部快速成长、早日“挑梁”。实干实绩“用”,让导向更鲜明。大胆起用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骨干力量,特别是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让敢闯敢干者有舞台;对不胜任、不尽职、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坚决予以调整,形成“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让”的鲜明导向。
以“选好”为基、“用对”为要,盘活头雁队伍“硬核实力”。选准人是基础,用对人是关键,要实现“选好”与“用对”的有机统一,需在“日常识别、经常关注、平常研判”上下功夫。坚持识别在日常,用足“绣花功夫”沉到一线“近距离”观察,通过列席会议、随机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看邻里纠纷处理情况、党组织活动组织力度,全面了解村党组织书记日常状态、工作担当和群众基础,夯实选准人、用对人的坚实基础。注重关注在经常,坚持“现场即考场”的理念,将民生实事、重点项目一线作为重要“赛马场”,通过定期举办“支部书记座谈”“民生实事现场观摩”等,搭建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碰撞智慧的平台,考察村党组织书记分析问题的深度、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发展的实招,直观检验其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让真才实干者脱颖而出。始终研判在平常,聚焦“人岗相适、人村匹配”,既分析干部个人的能力强项与短板,也从区域全局出发,把握整支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专业能力等结构性状况,紧密结合各村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矛盾焦点,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研判,推动“村情需求”与“干部特质”精准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村尽其兴”的双赢效果。
以“严管”立规、“厚爱”暖心,释放头雁队伍“无限潜力”。“严管是爱,厚爱是责。”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而言,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让村党组织书记干事有劲头、发展有奔头。深化监督管理“有力度”,聚焦村级事务决策、执行、公开等关键环节,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健全“镇党委全面监督、镇纪委专责监督、片区日常监督、部门职能监督、群众广泛监督”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实现监督全覆盖、无死角。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实化关心关爱“有温度”,主动关心在职村党组织书记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困难,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对离任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信息精准、发放高效的生活补助机制,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让退得安心、老有所养,真切感受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强化激励保障“有效度”,探索建立与业绩、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推行星级管理“激发新动能”,对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评星定级。强化政治待遇,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拓宽发展渠道,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得实惠。
(赣榆区城西镇党委书记 倪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