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领导署名文章不仅是政策信号的传递载体、发展共识的凝聚纽带,更是治理智慧的生动展现。看似是纸面文字的呈现,实则是领导干部思想格局、战略谋划与责任担当的集中彰显,字里行间体现着推动事业前行的行动轨迹与实践指南。
指路立碑,立意为先定乾坤。“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关系到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撰写方向,是文章最为关键的一步。政治正确、方向不偏。文如其人,文章的政治站位高低和方向的正确与否,体现领导思想格局,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要站在“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坚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使文章成为传递政治导向、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观点明确、有话可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署名文章的观点是兼具思想深度与认识广度的真知灼见,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坚决摒弃鹦鹉学舌而无独立思考的盲目“接龙”,确保有话可讲、有事可谈,观点的提出要明确达到什么效果、实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切实发挥“以文辅政”的重要作用。定位准确、合乎身份。文章立意应充分体现领导身份,紧扣岗位职责不越位、符合身份特征不失语、立足工作实际不虚空,要反映出人民公仆的身份、为民的政治抱负,切勿抬高“官员”的定位,避免出现脱离群众的“高空作业”和随意散漫的“江湖习气”,确保定位准确、角色清晰,体现文章公信力。
浑然一体,布局严谨显章法。“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好的文章,需要有合理的布局和清晰的结构。让层次鲜明。围绕主题展开后,要精心组织段落层次,结合段落论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灵活运用过渡词,巧用小标题划分文章板块,明确各部分主题,合理控制段落长度,避免冗长繁杂,确保文章条理清晰,让读者既能够按顺序理解观点,又能一目了然把握核心。让维度拓宽。突破单一视角,通过调研、政策文件研究,从政治、经济等多领域关联主题,将问题的全貌清晰呈现,挖掘不同层面内涵。通过上级政策导向、群众实际需求、专家专业建议等多视角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问题到对策逐步深入,结合新旧政策、经验对比等丰富文章层次,让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考量。让重点突出。提炼核心观点前置,在文章开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直截了当地点明主旨,围绕核心主题列出关键支撑点,避免旁枝末节干扰。合理分配文章篇幅,对支撑核心观点的案例、数据进行精选,与主题关联度不高、无法提供直接支撑的果断舍弃。善用标题与导语强化主题,通过段落错落分布营造阅读节奏感,避免平铺直叙,使核心观点始终成为读者眼中的焦点。
翔实丰赡,内容充分展规划。“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语句当含万分意,内容不写半句空,内容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核心,体现着未来规划和个人学识。讲实话。要坚决杜绝“假大空”,确保数据来源可溯、案例真实典型,无论是经济增长数据的呈现,还是民生问题的剖析,都应秉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严谨态度,既报喜也报忧,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让文章有血有肉、充满温度,让读者信服。重实际。内容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发展实际、群众实际,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践,从实际出发谋划思路,让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出实策。不仅要“把脉问诊”,更要“开方抓药”,要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对策建议要具体明确、细化量化,具有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能够为推动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将抽象的发展思路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指南,推动文章成果从纸面走向实践。
真切朴实,语言大方见为人。“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体现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的同时还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字字千钧表达准。领导署名文章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语言表达必须精准无误,对政策的解读、问题的分析、措施的阐述,都要做到用词准确、数据精确、表述精准,经得起推敲和查验,避免产生歧义,以精准的语言传递明确的信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意图。通俗易懂有新意。要以“短平快”替代冗长论述,多用主动句讲清责任主体,用肯定句传递明确态度,应避免使用生僻晦涩、故作高深的词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复杂的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善用“接地气”的表达,既能让群众愿读易懂,更能通过口语化、场景化的叙事增强情感共鸣,使文章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情感温度。自成一家树风格。每位领导干部都有独特的经历、思考方式和语言习惯,文章也应体现个性风格,要对领导干部的自身能力与工作特点深刻理解,深耕经济领域的干部可突出数据支撑与逻辑思辨,擅长民生工作的干部可侧重案例叙事与情感共鸣,具备改革锐气的干部可彰显问题导向与破局思维,在遵循基本文风要求的基础上,或用严谨缜密的论述展现决策定力,或用生动鲜活的比喻激活文字张力,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风。
(灌云县委组织部 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