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兴领域业态迭代快、组织形态活、人员流动强,唯有坚持以政治引领定航向、精准服务强根基、双向赋能促融合,方能将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兴领域的发展优势,让红色成为新兴领域最鲜明的底色。
政治铸魂强根基,激活“红色引擎”新动能。新兴领域组织形态可以“新”,但政治属性必须“强”;就业方式可以“活”,但理想信念必须“坚”。唯有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不动摇,才能确保新兴领域各项工作方向不偏、航向不移。创新组织设置,打破“单位壁垒”。打破传统“单位制”框架,探索组建行业流动党员支部等,让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最活跃的“神经末梢”。以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虚拟+实体”、“线上+线下”的党建服务网络,实现“党组织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创新理论武装方式,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结合行业特色打造“5分钟微党课”“指尖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新兴领域的生动实践,深入浅出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精准推送“每日金句”、“时事锐评”,使政治理论学习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凝聚新兴领域群体政治共识。注重监督引导,校准“价值航标”。选派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实施“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党建问诊”,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新兴领域党员在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做遵守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先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身边人。
服务暖心优生态,打造“红色港湾”新标杆。服务是最好的凝聚,解难是最实的引领。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实效性,既需要组织覆盖有广度、有深度,也需要党组织精准整合资源、提供靶向服务,让新兴领域从业者真切感受到“党组织是依靠,党员就在身边”。延伸触角“近服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榆快驿”等打造“15分钟服务圈”,广泛链接周边餐饮、商超等资源,探索引入“共享药箱”、“应急互助”等服务,招募党员志愿者推出错时服务、驻点服务,切实解决新兴领域群体工作和生活中的“急难愁盼”,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关爱。保障权益“有依靠”,积极搭建企业与从业者的沟通桥梁,定期开展座谈,及时收集薪资福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的诉求,联合人社、工会等部门,开展劳动关系规范、社保缴纳等专项整治行动,为从业者织密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依托“有事好商量”载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室,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从业者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新兴领域安心工作、放心发展。助力成长“有平台”,关注新兴领域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培训机构等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创新项目路演,提供学习交流、展示风采的广阔平台。推广“名师带徒”、“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学习热情、提升个人价值,锻造一支创新活力足、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队伍,为新兴领域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治理协同增效能,构建“红色合伙人”新格局。推动新兴领域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还要激发新兴领域群体作为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的“主人翁”意识,促成“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变。激活一线洞察力,充分发挥新兴领域群体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建立“一线信息直报”机制,引导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担任“民情观察员”,将“一线智慧”转化为决策参考的“活素材”,让党在基层治理中更接地气、更具效力。壮大治理凝聚力,组建“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队”,围绕基层治理、应急支援等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发挥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在基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强化身份认同、深化作用发挥,使新兴领域群体归属感更有依托、获得感更具质感。强化引领先锋力,建立健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治理参与的“双向互评”机制,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平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党员,授予“先锋骑士”、“最美网约车司机”等荣誉称号,实现政治上受激励、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激发更多新兴领域从业者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凝聚起引领发展、巩固执政根基的“红色先锋力量”。
(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党委书记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