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奔波不停歇,三餐往往不定时,两腿始终向前迈,一心努力为生活”——这曾是江苏省南京市30万新就业群体的日常剪影。如今,这群勤劳的“小蜜蜂”已成为南京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治理新力量。近些年来,南京市不断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通过加强“两个覆盖”、布局“宁小蜂”驿站、开展协同治理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组织聚心
从“漂泊无依”到“此心安处”
“孩子暑假没人带,我们跑单也不安心。”江西籍网约配送员许瑞锡的烦恼,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迎来了转机。全市101个街镇党组织开设400余期爱心暑托班,为1万余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托起“七彩假期”。
这份安心,源于南京市精心打造的新就业群体“聚心”行动关爱凝聚工作十项举措。从2000个免费体检名额到“小蜂公寓”暖心住所,从“24小时不打烊”驿站到1200余场关爱活动……27条措施如春风化雨,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城市港湾”。
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流动性大、分布散的特点,南京市坚持“摸底数”与“建组织”并重,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集中时间和力量,对快递、网约配送、网络主播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分布、经营状况、从业人员和党员底数进行“拉网式”排查,动态掌握新就业群体党员2574人,指导规范建立党组织46个,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非公“小个专”党建指导站,切实提升“两个覆盖”质效。
同时,开展“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建设”专项行动,对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进行全面盘点,形成基本图谱。按照一个学习阵地、一个问需阵地等“六个一”标准,推动驿站成为集关爱服务、诉求收集、参与治理于一体的线下综合服务阵地。
建强驿站
从“歇脚站点”到“幸福港湾”
深夜11点,建邺区河西中央公园的“宁小蜂”驿站依然灯火通明。扫码进门、充电歇脚、喝口热水……这座南京市首家24小时智慧驿站,以98.6%的满意度成为夜班骑手的“星光港湾”,更是党组织联系服务新就业群体的重要前沿阵地。
用手机扫描驿站门前的二维码,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就能够进入该座驿站。通过远程调控驿站设备,不仅实现无人值守、智慧运维,还能智能采集和分析驿站运营数据,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承诺。
近些年来,南京市全面布局“宁小蜂”驿站,共打造12个旗舰驿站和100个特色主题驿站,首批近500个“宁小蜂”驿站、临停车位等点位已在高德地图上线;除了24小时功能以外,还分别按需增设了充电换电、平价就餐等个性化功能。
刚刚过去的炎热夏日,“宁小蜂”驿站更是成为户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宝贵的“清凉港湾”。南京市依托驿站推出了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清凉一夏”十项举措,累计发放超5000份逾百万元“爱新礼包”,推动平台企业调整高温时段配送规则,免除因天气原因导致差评的负面影响,发动平台企业在2400余家商户推出“爱心餐”活动,开展超100场健康义诊和心理辅导活动……酷暑中,驿站成了新就业群体最清凉的“遮阳伞”。
协同治理
从“满天星”到“一团火”
街头巷尾,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城市守护者”——近万名新就业群体在党组织引导下担任“流动网格员”,在奔波忙碌的沿途融入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曾经分散的“满天星”汇聚成温暖城市的“一团火”。南京市8家快递平台企业党组织组建“宁驿先蜂”文明交通宣传队和志愿服务队,做到社情民意常态收集、志愿服务灵活开展、问题隐患及时上报。
在鼓楼区,新就业群体上演着参与共治获得“善治积分”的温暖故事:热河南路社区外卖骑手送去332份贴着爱心便签的糕点,让独居老人的门铃响起幸福的声音;宝塔桥街道的快递包裹上贴着网格员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一键求助”;快递员化身“反诈宣传员”,配送时送上一句“您好,反诈APP装了吗”的温馨提醒……
栖霞区寅春路网约车综合服务中心配备24把充电枪、400个停车位、120间宿舍200多个床位。这个由6个党组织共同签署党建共建协议的服务中心,推动交通执法部门、公安部门、属地街道、行业协会等单位党组织共建联建,已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超20万人次。
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南京市让30万新就业群体在感受城市温度的同时,也成为传递城市温暖的使者。这支“新”力量,正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宁组轩 宁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