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联村干部,为我们村量身定制发展思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15%,干部联村不是一阵风,而是扎下根、长出芽嘞!”近日,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冈西镇蔡港村党总支书记花延娟感慨地说。
近些年来,盐城市大力开展“干部联村、一村一策”促振兴行动,推动市县领导干部带头挂钩联系440个经济薄弱村,通过强组织、强产业、强治理、强服务,紧扣“一年有突破、两年见成果、三年大提升”目标,主动下沉一线,为挂钩村把脉开方,走出一条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蝶变之路。
帮挖一批“好苗子”
“过去村里想发展没思路,联村干部带着我们建机制、育骨干、找办法,现在班子更有战斗力号召力了。”盐都区尚庄镇南吉村党总支书记包步宽说。
该村联村干部在调研中发现,村干部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与大家集体商议制定了“青苗”行动计划,动员“90后”小伙耿振财等一批大学毕业生回村发展,并引入AI技术辅助村务决策,有力提升了村级组织运转质效。
直面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断层等问题,盐城市以联村干部下沉指导为突破口,推动落实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八步工作法”,全面排、公开推、联合审、登门找、严格考、建库管、精准育、及时用。根据人员特征分类建库管理,安排实践导师、政策导师进行精细化培养,对成熟优秀人员打破常规及时使用。紧盯返乡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把各方面“好苗子”及时发掘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为乡村振兴蓄足“源头活水”。
推广“六种经济”模式
干部联村“握指成拳”,特色产业“串珠成链”。全市联村干部围绕壮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通过驻点调研、专题调研、“四不两直”调研等方式,摸实情况、听真想法,帮助挂钩村理清发展路子、培育特色产业,推广手工经济、特色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劳务经济、农旅经济“六种经济”富民增收模式,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推动资源下沉、项目落地。去年挂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8.2%,比市平均增幅高5.9个百分点。
曾几何时,“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是东台市新街镇东海村干部群众头疼的一件大事。“联村干部不仅帮我们找准了贝母种植的特色路径,还全程对接农技部门和销售渠道,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徐海兵说。
在联村干部指导下,东海村新规划贝母、冬瓜、白菜3个百亩示范基地,引进贝母烘干厂房,探索形成“村集体+农投公司+农技部门+种植大户”经营模式。村集体增收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在烘干厂工作的陈永凤大姐高兴地说:“农闲时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拿4000多块!”
“数智”治理解民忧
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矛盾纠纷……越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越是治理的突破口。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群众有所呼,干部有所应”,是摆在联村干部面前的难题。
响水县陈家港镇联村干部积极推动“治惠港城”智慧应用平台在挂钩村先行先试,统筹政法、公安、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资源,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事项线上调度、闭环处理,推动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盐城市联村干部一手抓减负、一手抓赋能,帮助挂钩村改进工作方式,压减各类台账报表,让村干部“轻装上阵”。有效融合数字治理手段与传统治理优势,推广现有便捷数字应用,推动数据多跑路、情况早掌握,实现对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的精准定位和快速研判。正是在联村干部的“穿针引线”下,全市涌现出6个全国治理示范村、2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治理变得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志愿服务走进千万家
走在阜宁县罗桥镇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他们帮助孤寡老人量血压、打扫卫生、拿取快递,用脚步编织起一张张暖心网,将党的关怀投送到千家万户。
这些“红马甲”是联村干部发起组建的“小村大爱”服务队队员。服务队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队员接单机制,搭建“心愿码”平台,实施“码”上评单和积分制管理,推动为民服务更快捷、更精准、更贴心。
聚焦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米”,盐城市广大联村干部以点带面推动组建和美乡村服务队1600多支,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助耕助农、代买代办等“关键小事”办成让群众可感可及的“暖心大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开展服务活动2万多场次、办好民生实事8000多件。
(盐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