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师专海洋港口学院学生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党员师生牢记党的殷殷嘱托,组建“海之心·小红研”实践团,依托学院“生物小院”劳动实践基地、生物实验室等平台,组织党员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淬炼青春、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强农答卷。
在生物小院,党员师生种出了新天地。从师专初心广场出发,路过校党建纪念碑,带着强农兴农的使命责任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的党员志愿者们分组行动,按照既定的检测方案,对我市海州区霞辉桥北区域的土壤样品进行全面细致的采集工作。他们不仅记录下了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等基本信息,还特别注意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这些都是评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党员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认真细致地对冬小麦种植地理环境进行多节点土壤检测,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地检测土壤的酸碱度、电导率、微量元素等多个指标。在完成土壤环境检测工作后,实践团党员师生根据生成的数据报告,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冬小麦的健康状况和土壤的适宜程度,为下一季度提供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和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此外,实践团党员师生还精心准备了宣讲手册,走进村舍院落与当地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传递党的声音和温暖。
为更加详细地了解情况,实践团党员成员还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效率、水资源管理、麦田治理以及防虫措施等多个方面。通过详细的问卷分析,党员师生们对该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现状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研工作中,连云港师专海洋港口学院党支部引导师生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实践团带队老师谢添带领团队返回学校实验室,对采集到的土样进行系统测定,从土壤的物理性质到化学组成,从微生物多样性到重金属污染状况,每一项数据都被精心记录、每一份报告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这些宝贵的数据不仅反映了土壤的真实面貌,更为当地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现了党员师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创新创业赛道上,连云港师专海洋港口学院党支部鼓励党员师生积极参与,奔跑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当前,麦田高值利用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正处在跨行业技术融合、高质量纵深发展阶段,科技强国必须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创新性人才队伍。学院党支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秉承创造、创新、创业相融合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
2025年,连云港师专海洋港口学院党支部将继续围绕山、海、田文化,依托连云港海滨城市地理优势,将科研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利用专业知识投身环保公益,带领党员师生继续奔跑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通讯员:徐飞凡、张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