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党建网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专栏 >> 基层党建书记工作法

李海燕:“四化微治”工作法 激活社区治理新活力

信息来源:先锋连云港 发布日期:2025-01-21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四化微治”工作法 激活社区治理新活力

——赣榆区青口镇黄海社区党总支书记  李海燕


书记工作法简介:

平凡之中暖人心,细微之处显真情。李海燕自2016年担任黄海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从细微处着手,本着把小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原则,在扎根社区20多年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形成“化大为小”健全社区治理“微网格”、“化远为近”织密社区治理“微阵地”、“化乱为序”融入社区治理“微智慧”、“化粗为细”做精社区治理“微服务”的“四化微治”工作法,促进完整社区建设,焕发城市细胞活力,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黄海社区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社区、连云港市优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连云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书记工作法内容:

“化大为小”,健全社区治理“微网格”。黄海社区常住人口约1万人,60栋单体楼,6个小区(有物管小区3个,无物管小区3个),16条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面对居住密度大、治理任务重的现状,李海燕以小区、楼栋、街巷为界限,将治理区域划分为利源、花园、红旗三个微社区,以300—500户为基准,划分12个“微网格”,每个网格平均服务人口约1000人。通过健全社区“微网格”,极大提高了社区服务精度和质量,居民可通过微信群、电话反馈、物业报备等多种渠道反映社情民意,由微网格联络员日汇总、周上报,李海燕将问题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解决一个,就销号一个,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同时,为畅通居民反映问题渠道,实现社区服务“无死角”,李海燕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力量,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完善网格化运行体系基础上,动员120名热心老党员、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担任中心户,构建“社区党组织—微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网络。近几年,通过党员中心户,排查各类安全隐患800余处,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

“化远为近”,织密社区治理“微阵地”。李海燕围绕“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的阵地就覆盖到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系统布局,多方奔走相关区级职能部门,通过盘活沿街闲置国有资产门面、小区闲置社区用房、物业用房,打造利源、红旗、花园3个微社区党群服务站,嵌入政务服务、红色物业、党员活动、诊疗体验、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六大便民服务,形成微社区便民“一站式”服务圈。阵地有了,但光靠社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李海燕主动争取吸纳城发集团、电信公司、区中医院、青源水务、房泰物业等5家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成员单位,常态化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党群活动,定期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发布水表翻新、健康义诊等为民服务事项清单,做到社区党建工作共商、辖区事务共管、服务难题共解。李海燕还依托微社区党群服务站设立综合执法站点,常态收集乱搭建、乱安装、乱堆占等居民集中反映复杂问题,由社区对接上交分片综合执法队,通过联合执法、现场会办,切实解决60余件长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难点问题。

“化乱为序”,融入社区治理“微智慧”。无物管小区向来是社区治理的难题和死角,如何让无物业小区居民生活得更舒心,是社区治理的一道必答题。利源小区楼栋多、居民多,2016年小区物业公司退出,小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物管小区。面对乱搭乱建,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李海燕积极推动黄海社区党总支介入管理,建立海之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兼任物业公司负责人,推动利源小区物业费缴纳从75%上升至97.3%,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目前,黄海社区的3个无物管小区全部组建物管会,并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物管会主任,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为巩固社区治理成效,李海燕积极牵头建立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企业“三方联动”议事协调机制,每月10日固定开展“小区议事日”活动,实现“有事好商量”,做到“有事商量好”,快速解决各类民生诉求和矛盾纠纷。自小区议事日开展以来,先后解决了停车难、乱堆乱放等20余项“老大难”问题。在区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李海燕还在微社区党群服务站内引入电子印章系统,通过“站点发起用印需求—社区书记线上预审—网格长终端审批”的形式,实现“证明盖章不出小区”。

“化粗为细”,做精社区治理“微服务”。黄海社区党总支始终聚焦主责主业,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牵头组建手拉手、邻里守望、便民服务、诊疗志愿等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周六、周日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为小区低收入家庭以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开展银发无忧、半边天帮扶等公益活动,累计服务小区业主达2000余人次。动员249家经营商户和3家社会组织签订志愿服务承诺书,打造“平帆事”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定期开展健康诊疗、法律援助等“社区服务大集”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为推动社区服务由“粗线条”向“精细化”转变,依托利源微社区党群服务站重点打造 “四点半课堂”,组织黄海路小学、实验中学14名教师志愿者,为学龄前至高中段学生,常年提供课外辅导、兴趣培养、免费托管、义务接送等暖心文明实践活动350余场次,惠及青少年学生1600余人次;针对利源小区、新世纪花园小区等周边老年人、困难家庭就餐问题,打造“青邻食堂”,提供合理膳食指导、送餐上门、免费就餐等服务,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

书记工作法启示:

李海燕从事社区工作20余年,将黄海社区打造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示范型社区,主要有以下3点经验启示。

坚持把党建资源由“碎片化”整合为“一体化”。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党组织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让基层治理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要善于挖掘社区内的优质资源,按照“社区共驻共建、兜底管理,小区多元参与、源头治理”的方式,吸纳整合“区属资源、辖区资源、联区资源”,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坚持把党群关系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共建共享”。

坚持把满足群众需求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社区党组织要把居民诉求点作为社区党建发力点,从“事多”的居民、“挑刺”的大爷大妈中找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要提供精准化服务“菜单”,居民需要什么,社区就提供什么。居民觉得哪里不舒心,社区就打通哪里的痛点。要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工作核心,主动在载体、品牌、功能、布局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城市社区党建与居民需求相适应、与时代脉搏相同步。

坚持把大问题由“宏观层面”转化为“微观操作”。破解社区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需要从小处着手,化小治理单元。要精准定位治理需求,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治理规划,做好网格规模精细化调整,激活治理主体,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资源保障,做强社区治理“微单元”,构建横向“到边到角”,纵向“到根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