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党建网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专栏 >> 基层党建书记工作法

李肖娜:邻里党建“海连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信息来源:先锋连云港 发布日期:2024-12-16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邻里党建“海连模式”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李肖娜


书记工作法简介:

自2019年担任海连社区党委书记以来,李肖娜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小区邻里党建为抓手,以“支部安家、党员回家、治理兴家、服务到家”为重点,聚力推动组织扎根在邻里、人人奉献在邻里、民主自治在邻里、民心汇聚在邻里,构建党建引领、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探索形成了家门口的邻里党建“海连模式”工作法,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海连社区先后获评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示范点、江苏省援法议事示范点、连云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书记工作法内容:

支部安家激活“红引擎”,推动组织扎根在邻里。经常串门只是邻居,住到一起才是家人。长期的社区工作,李肖娜切身感到,小区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治理单元,“组织天天上门,不如支部建到家门”。把支部建到小区。发挥好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李肖娜把支部建到小区,培育52个党员中心户,通过建立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组织体系,赋予小区党支部议事权、建议权、监督权、评议权,先后推动小区隐患整治、墙面出新、健身设施改善等群众关切问题,实现了“小区事、小区办”。把物业搬进阵地。社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相互掣肘是城市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老大难题,李肖娜推动“社区+物业”合署办公,通过与物业人员桌并桌共同解决难题,安排物业企业党员担任项目管理员,小区支部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引导16名社区党员参加业委会选举,通过交叉任职的方式,带着大家一起干,将原本由“老弱病残”组成的不被群众认可的物业“带”成了能啃硬骨头的“红色物业”。把服务做到门口。社区是直面居民诉求的最前沿,随着各小区群众诉求的多样化、差异化,李肖娜在所辖4个小区分别建立小区党群服务站,每个站点固定2名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驻点办公,建立“到我为止”服务机制,推动群众不出小区能办事,先后解决充电桩加装、新增服务设施、物业服务提升等小微难题百余件。

党员回家吹响“集结号”,推动人人奉献在邻里。李肖娜有句口头禅,“党员带头,万事不愁”。社区治理难,难就难在大部分党员不直接隶属社区,难就难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不多,激活基层治理,首先要激活各类党员。推行党员“落地双管”。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仅靠街道、社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李肖娜带领党员主动作为,动员退休党员、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等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设立在职党员报到服务站,加强与在职党员及后方单位联系,构建社区召唤、党员响应、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从此社区身后有了“娘家人”“撑腰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示范带动,将居民带进来。李肖娜广泛开展“到进访”,在多元治理、持续拓展“朋友圈”上攻坚发力,带领党员行动,把服务做起来,集结小区256名志愿者,组建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开展社区宣传、小区巡查、环境整治、助学扶困等志愿服务,社区的“朋友圈”越做越大,“组织力”越聚越强。有效整合多方力量。以共驻共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与市委政法委、区政协等19家单位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每年举办“医社同行”进社区、“心连心”走访、“新法速递”等共驻共建活动百余场,整合资源效果明显,先后办成小区环境出新、运动场所改造、助老托幼项目引入等一系列惠民实事,推动了基层治理由社区“单线作战”向“整体联动”转变。

治理兴家善用“绣花针”,推动民主自治在邻里。基层治理,基础在“治”,关键在“理”。“心”理顺了,“事”就好办了,要充分激发小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精准解决“关键小事”。坚持理“小事”、抓苗头。李肖娜推行“走访式”办公,建立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早晚巡楼制度,推行残疾人士、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定人联系,推动社情民意就近收集、居民小事就近化解、矛盾隐患就近发现,将支部工作做到居民身边。共治攻破“重大课题”。坚持理“心事”、清源头。推动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找到群众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李肖娜创设“海好有你”听邻说事平台,探索协商议事“五事工作法”引导人大代表、贤达人士等驻点服务、收集民意,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每月召开多方主体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垃圾清运、绿化管养等小微难题千余件,实现热点难点问题面前大家共同参与解决。攻坚克难“顽固旧疾”。坚持理“难事”、解线头。针对社区、小区阵地设施差、服务散,李肖娜主动对接物业及20年前的开发商,从多次电话到当面会谈,最终形成联动共建。先后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40平方米提档至1200平方米、盘活废弃20年地下停车场、牵头收回利用小区3000平方米房产,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变化,提高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可度。

服务到家架好“暖心桥”,推动民心汇聚在邻里。随着群众诉求的不断更迭,社区既要做好居民关心的“大事小事”,也要提供更多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打造更便捷的服务。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社区服务也要加速度。李肖娜通过“红韵海州”智慧党建、社区晚间“悦”读、楼栋微信群等平台,动态更新养老、医疗、宣传等民生信息,联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周边商超、助餐食堂、菜鸟驿站等社区资讯,打造方便快捷的在线“社区之家”,跑出了基层治理的加速度。打造更贴心的服务。一老一幼皆关情,社区服务暖人心。李肖娜始终关注辖区“一老一幼”服务群体的需求,积极培育引进社会组织,开办社区老年学院、特色托管、未成年研学等项目,开设瑜伽、舞蹈、京剧等15个特色课程,每月开展养生运动、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为老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打造更长效的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力量注入社区,推动服务品质再升级。李肖娜以“公益+市场”服务为理念,建立“社区提供配套服务、市场主体投资运营”机制,先后开办运营中医理疗、助浴中心、百穗餐厅等惠民项目,打造社区“微型商业中心”,以项目运营实现营收反哺,通过“造血”赋能,实现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双跃升”。


书记工作法启示:

家门口“邻里党建”海连实践,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让党的有效领导充分覆盖到居民小区这个基本单元,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党,小区治理必须有“主心骨”。从海连社区的实践看,以党支部为枢纽,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小区,从机制上理顺了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业委会、小区居民的关系,从导向上逐渐增强了党员在各类治理主体中的作用,避免了物业企业、业委会或“一家独大”或“缺位错位”等问题,让小区的大事小情有了大家信得过的“话事人”“引路人”。

基层治理的落点在实,融合善治必须有“强阵地”。通过为小区党支部赋予引领、建议、协调、监督等职责,基层社会治理有了固定的“哨点”,单位下沉资源有了一线“驿站”,群众反映诉求有了直达的“窗口”,群众文娱活动有了丰富的“载体”,从机制上解决了“社区无抓手、物业不想管、业委会不服众”等问题。

基层治理的活力在人,各类主体必须有“内动力”。通过把组织触角延伸到小区,调动各类主体中的党员主动站出来,引导乐于参与治理的居民主动靠过来,调动行政和社会服务资源常态聚起来,切实增强小区自身在党建引领下解决问题、服务群众、带动治理的能力,做到了“凝心聚力在小区、问题解决在小区、矛盾化解在小区、感情融洽在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