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党建网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专栏 >> 基层党建书记工作法

王立松:“三增三提升”工作法让富民兴村“提量”更“提质”

信息来源:先锋连云港 发布日期:2025-01-13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三增三提升”工作法让富民兴村“提量”更“提质”

——灌南县新集镇孙湾村党总支书记 王立松


书记工作法简介:

自2017年担任孙湾村党总支书记以来,王立松带领党员群众勤思考、刻苦学、踏实做,总结凝练出“党建引领增合力,提升基层组织动能;产业振兴增实力,提升乡村发展潜能;为民服务增动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三增三提升”工作法,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成效,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孙湾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孙湾村先后获评灌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书记工作法内容:

党建引领增合力,提升基层组织动能。坚持以“党建惠民、服务发展”为目标,以组织融合、党员融合、民心融合为抓手,把广大干群拧成一股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群联动促进孙湾村实现“三个蜕变”。组织融合促进力量由散变聚。面对班子成员配备不足、重点工作停滞不前、矛盾问题比较突出等现状,王立松利用2个多月时间,走访村内党员、群众,收集整理了50余条意见建议。王立松决心以党建为引领,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搭建“村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同时,按照宗族亲属、地缘边界相结合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5个党员责任区,设立10个邻里互助点,实现组织和人员全覆盖。党员融合促进作用由弱变强。王立松积极吸收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种植能手等进入村“两委”班子,组建了一支晓民生、懂网络、有活力的乡村振兴“智囊团”。建立村“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等机制,通过开展“先锋先行”等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他还积极发展“合作社+支部”模式,有针对性地把社员中的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民心融合促进管理由少变多。“孙湾村的事儿,不能由我们挥手拍板,要让每个孙湾人都参与进来。”王立松在第一次全体党员代表会上就提出这个理念,他带头走访群众,收集协商议题,逐个攻坚突破。常态化开展“进家门、访民情”走访服务活动,组织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围绕焦点议题开展调研走访、征求意见建议,累计走访群众超过1.8万人次,召开协商会50余次、处理重点问题30余项。

产业振兴增实力,提升乡村发展潜能。“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王立松始终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的创新发展之路。在穷则思变中摸索起步。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王立松有着清醒的认识,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发展,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大力推进“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模式,组织村党员干部建立家庭农场,明确用工全部在本村,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采取入股分红增收、务工增收、分散经营增收和集体增收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孙湾村先后建立了16个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1万元跃升到2023年的125万元。在群策群力中逐步发展。王立松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动员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土地流转了,合作社建好了,种植什么成为孙湾村发展中的又一问题。王立松召集全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开展集中讨论10余次,确定采取多元化种植策略,引进葡萄草莓采摘、绿化苗木、蔬菜种植、高效特色养殖业等项目,带动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改革创新中开拓前进。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王立松并未停下脚步,带领村“两委”积极探索产业链发展、品牌化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发展方式,对村内现有特色农产品进行质量升级,注册特色品牌,打造农产品带货直播间,邀请年轻党员干部探索网络直播销售新模式。王立松还提出“发展企业化”运作思路,带领班子成员挖掘乡土文化,放大生态优势,规划建设现代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等项目,并积极对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打造乡村休闲一日游线路。

为民服务增动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越是“小事”,越显真情。王立松立足孙湾村实情,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纾民之所难,推动服务重心不断向群众“小事”倾斜,于细微之处彰显为民服务本色,努力以“真心”换“民心”。办好群众实事践初心。在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后,王立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群众办实事上。2023年8月,507平方米的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王立松牵头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留守老人、“爱心暑托班”等活动,村集体每年拿出5万元,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高考生,构建起了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实施硬件设施改造惠民工程,完成15公里村级道路硬化,改造6公里自来水管网,全村90%以上农户厕所实现入室进院,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美化人居环境换新颜。为了打造水韵孙湾美景,王立松带领村干部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加大河道建设整治力度,新增绿化面积80亩,新建12公里水泥渠、2座电站、16座桥涵,变“脏乱差”为“净景美”。组织网格员、志愿者成立一体化治安巡逻队,参与捡拾白色垃圾、整治乱堆乱放乱种植等工作,为每户家庭配备垃圾箱,指导垃圾分类处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争创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新治理模式提质效。王立松还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安装平安监控12个,并接入公安社会面监控内网、政法“雪亮工程”内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禁种铲毒、夜间巡查等工作。打造“警格+网格”融合服务站点,“三官一律”进站联系群众工作,依法及时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切实以法治强化善治保障。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倡导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

书记工作法启示:

孙湾村的“三增三提升”工作法,通过强化组织力、发展力和凝聚力,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富民兴村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固本强基是干事创业的强大引擎。乡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作为核心。不断严密组织体系,将党组织建在发展的最前线,将党员的力量集中到产业发展一线,才能更好地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只有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才能稳固。作为村庄发展带头人,村书记必须具备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团结带领一班人,深入挖掘本村的潜力,以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决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心系群众是服务民生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践证明,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