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强”工作法
绘就富民兴村多彩画卷——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
书记工作法简介:
自2000年担任黄窝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张立祥带领村“两委”成员,团结党员、村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用24年的基层实践书写“抓党建强赋能,打造‘红色黄窝’;抓融合强产业,描绘‘金色黄窝’;抓服务强治理,增彩‘橙色黄窝’”的“三抓三强”工作法,蹚出一条“支部引领、书记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中绘就多彩黄窝。20多年来,村集体从负债300余万元发展到2023年集体经济总收入513.8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3.9万元。黄窝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省“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四星级村等荣誉。
书记工作法内容:
抓党建强赋能 打造“红色黄窝”
只有建强组织,管好队伍,带动群众,村子发展才能有保障、有后劲。张立祥围绕“规范化、常态化、高效化”聚力党建赋能,用“三化”点燃“红色之火”,上下同心筑牢战斗堡垒。规范化建强堡垒提能力。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张立祥坚持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按照“抓好支部、管好党员、带好群众”“三好”思路,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夯实基层基础的同时,秉承有温度、有人气的理念,新建占地147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打造党员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温馨家园”。常态化培育党员增活力。建强组织是基础,党员教育管理也得跟上。张立祥紧贴渔村生产生活实际,创新打造“海上红帆、山中红院、景区红领、码头红厂”的“四红”培育基地,开设“金牌书记讲党课”“龙凤树下话初心”等特色课堂,以实训、实境、实践、实例为载体,助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并积极推行党员量化考评制度,形成对标先进、比学赶超浓厚氛围。高效化为民服务聚合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张立祥上任之初,发现村里少数党员和群众关系不和谐,甚至还存在矛盾。为了改善这个状况,张立祥带头推行“1+N”党员联户“伞状”工作模式,实施“党群连心卡”“党员帮带户”等做法,组建“海上红帆”行动党支部,组织党员为渔民提供技术帮扶、政策宣讲等服务,将党员光热延伸到海上生产一线,形成“村民有困难找党员,党员有困难找支部”的良性互动机制,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服务为民。
抓融合强产业 描绘“金色黄窝”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战斗堡垒作保障,更要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张立祥带领全村主动求变,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一步步走好产业发展“金色之路”。紧盯目标,富民产业激活发展动能。黄窝村过去以捕捞为主,越捕越穷、越捕越苦。张立祥带领大家打破传统捕捞观念,推行“支部+合作社+渔户”模式,尝试海参、紫菜等各类养殖,最终找到合适村庄产业发展的道路。为了响应转型发展号召,他又带头探索贻贝、牡蛎、脉红螺等多元化高效养殖,建成5900亩贝类立体高效养殖示范区,推广紫菜二次深加工、浒苔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推动海洋产业向着体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紧抓机遇,乡村旅游蹚出致富新路。产业强起来了,环境也不能落后。黄窝村依山傍海,自然条件很好,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属于“守着金山却没饭吃”。张立祥下定决心啃硬骨头,带领村集体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村貌提升工程,成功创成凰窝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逐渐有了名气,但怎样留下游客来消费成为了新的难题。张立祥带队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培育“最忆是黄窝?魅力乡村游”文旅品牌,动员百姓发展餐饮、民宿,开发休闲渔业等项目,研发“蓝眼泪”等文创产品,形成“吃在渔家、住在渔村、体验渔乐”一条龙乡村旅游产业链。现如今,村子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新增就业200余人。紧扣合作,共建共享助力渔村蝶变。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强如铁。2023年以来,借助“山海乡见”乡村旅游产业链党建平台,黄窝村积极承办江苏巾帼科技创新直播大赛等上百场活动,达成抖音宣传、民宿培训、银行授信等合作10余项。充分发挥凤凰山居民宿群等“省级巾帼示范精品民宿”示范作用,推动成立民宿协会,带动村民新开办民宿16家。张立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获评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黄窝村也先后入选全市党建引领发展“十大红旗村”、市巾帼助推共同富裕试点村。
抓服务强治理 增彩“橙色黄窝”
基层治理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张立祥号召全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注重发挥全村党员群众之力,以更务实、更贴心、更有效的举措点亮基层治理“橙色暖阳”。党群同心,聚力携手前行。张立祥带领党员深入学习并践行“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利用晚间时段开展“渔村夜话”活动上百场,进一步畅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村内、消除在萌芽状态。诉求表达渠道打通后,因地制宜实施“一张卡、一微家、一板凳、一榜单”的“四个一”治理模式,不断形成“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志愿暖心,护航乡村建设。为发挥“一老一青”两类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张立祥着手培育“银龄”志愿队、“青年轻骑兵”志愿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内环境改造、码头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让村民从“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坚持实施“阳光助学”“银龄补贴”等惠民政策,20年来累计发放物资550余万元,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出资体检。文化润心,厚植治理底蕴。物质难题解决了,精神生活也得充实起来。张立祥牵头组建广场文艺宣传队,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美味厨房”“养生大讲堂”等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渔村时光变迁”等特色主题活动,开设龙凤树下“小马扎课堂”,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善行义举,挖掘渔村文化、传承渔村良俗,推动黄窝村物质富庶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书记工作法启示:
从“薄弱村”到民富村强,用村民的话来讲,就是因为有了一心谋发展、一心系百姓的好书记、好班子。黄窝村的“上岸”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点经验启示。
党建提供动力,建强组织、激活党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党组织作为主心骨,书记作为“领头雁”,党员作为中坚力量,发挥好自身作用,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面对发展困境,黄窝村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书记带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为黄窝村探寻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供了“正确密码”。
资源带来机遇,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才能闯出名堂、干成事业。因地制宜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才能抢抓机遇,实现富民兴村。黄窝村敢闯敢试敢干,用活山海资源,几经探索寻找转型致富道路,以多元化海产养殖业革新传统渔业,以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唤醒自然生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启共富新篇章。
治理依靠群众,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才能和谐善治、惠民利民。乡村治理不能“徒有其表”,深入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才能把握治理之方,开出善治良药。黄窝村重视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志愿服务、民主协商等形式,让村民在村中事务上有发言权、决策权,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顺民心而治民居,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