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工作法
守护师生健康成长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戴咏芳
书记工作法简介:
在党委书记戴咏芳的带领下,连云港市苍梧小学自2013年独立建制以来,坚持以“党建强”引领“教育强”,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辐射好教师赋能发展、好少年全面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1+3”工作法,把党建工作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全领域,进一步挖掘“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江苏省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基地校等荣誉。
书记工作法内容:
坚持一个引领,激活内驱力引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全市首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苍梧小学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根本宗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党建新路径。创新实践集团化办学,以“花果山教育英才联盟党组织书记(校长)工作站”为依托,形成以苍梧小学为主的市内13校联盟。学校现有集团书记兼校长1人,成员校校长兼副书记2人,成员校副校长7人。戴咏芳带头落实校内书记校长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校长会议等多项制度,推动办学设施、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等共建共享,助力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同时,以市外的新疆、无锡结对学校为基点,搭建“党建+”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抱团”发展。
依托三个项目,盘活好教师队伍。教育的优质发展,根在教师。学校现有教职工51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5人。立足校情,戴咏芳通过“结对共建、华文教育、梧桐树”三大项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多举措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对共建”项目化赋能。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涌入校园,全校35岁以下教师占比67%。为进一步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党委深入实施“青桐计划”,落实党员导师制,发挥党员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实现师徒结对子、发展指路子。党委书记带头“传帮带”,先后和十余位青年教师结对,为教师“向下扎根”提供沃土。同时,在校外依托“共建项目”为教师“向上生长”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先后与猴嘴中心小学、关里小学、云山小学、侍庄小学等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名优教师走教、骨干教师支教、青年教师跟教,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华文教育”项目化提质。依托省“美美与共”中澳文化艺术友好交流重点项目,学校探索开发了提升教师国际素养“3A”路径:Accumulate即“聚”焦前沿,党员先锋引领教师开展“西游文化”特色课程开发;Across即“跨”为中心,线上将墨尔本大学、维州中小学教授“请进来”,线下通过研学活动“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Appraise即“评”辩提质,设计“扔雪球”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图”课后作业,绘制教师成长轨迹。目前,学校已成为“苏港澳基础教育合作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梧桐树”项目化增效。成立“梧桐树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志愿活动搭台子、压担子,一批优秀教师在“校园、社区、家乡”主题志愿服务中展现自己能力。依托“双培养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形成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后备力量队伍。目前,学校获国家、省市级教学基本功、优秀课一等奖教师62人,省市级“521”人才、“333”系列教师65人。
贯彻三个维度,激活好少年成长。育人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学校学生体量的增加,戴咏芳既关注群体共性,又关心个体差异,聚焦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构建起高质量尚美教育体系,奋力提升阶梯式育人新成效。多方位识“材”,让不同学生的差异都被尊重。一方面,遵循共性成长规律,纵向设立红领巾争章和好少年评比,树立先进导向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基于调查问卷、小达人测评等方式横看潜能,设立“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三维作业体系,结合课后服务,设置语言、思维、艺术、体育四大类别课程,为“资优生”增助力,给“中间层”找优势,帮“特需生”寻出路。近年来,1名同学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1名同学获“红领巾奖章”五星章荣誉称号。多层次育“材”,让各类学生的优势都被点亮。在课表内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助力成长。依托“党建+公益”,将思政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活动,构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完善“党建+课程”,辐射道德与法治、少先队活动、四季研学等课程,让各层次学生都有生长的空间。经过一系列探索,学校品格提升工程入选江苏省2023年内涵建设项目,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调研并获得优秀。多角度评“材”,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被看见。学校评价平时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综合评价,期末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笔试与“百科小达人”进行综合学业评价。年级评价基于学生年龄特点设定特色化评价方案。课堂评价围绕成长型思维扩大评价的维度,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中,9名学生获特等奖、13名学生获一等奖;合唱团获省市中小学艺术展演特等奖、紫金合唱节铜奖,并亮相杭州亚运会。
突出三个聚力,用活家校社协同。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戴咏芳以“携手共进‘育’见美好”书记特色项目为抓手,聚焦当前教育热点、难点话题,切实为家长、教师、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聚力关键小事,解决“急难愁盼”。围绕广大家长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兴趣培养、“接娃难”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探索推行“1+X”特色化课后延时服务,全面开展营养午餐配送工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在校内开设篮球、书法、木版年画等37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聚力开门问策,书写“满意答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搭建“校长接待日”“相约星期二热线”“心灵驿站”等平台,倾听师生、家长心声呼唤,由师生、家长来评价是否满意,推进教育工作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作”。聚力家校协同,实现“共促共育”。打造家庭教育指导品牌,开办“育·见”家长学校,邀请专家讲座20余场,“靶向”出击提升解题能力。开展“教师全员家访”活动,共商教育策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键对键”走向“面对面”,形成家长满意、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家庭和谐的家庭教育新格局。
书记工作法启示:
“1+3”工作法的关键在于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通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等途径将党员、团员、队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让学生喜爱家门口的学校,让家长满意家门口的教育,真正推动中小学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双融合双促进。
需求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党组织书记要充分借助党建+业务,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抓手,梯队式、全景式、团队式培养教师队伍,让教师找到成长的方向。
学生在哪里,目光就锁定哪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说“漂亮话”,而是把落脚点放在“立德树人”上。通过科学“识材”、合理“育材”、恰当“评材”,在实践中推进课程改革、评价改革,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激发学生潜能。
矛盾在哪里,脚步就走向哪里。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不能单纯地分为对内或者对外,而是要灵活处理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要通过开展全员家访等方式,广泛收集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越是校服征订、校园配餐等“小事”越要商量着来,集思广益,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