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党建网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党建

党建惠民在港城⑦|土里刨金,将薄弱村建成标杆村

信息来源:交汇点新闻 发布日期:2023-06-12 08:58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交汇点讯 5月25日,下午4点,走进灌云县同兴镇张宝山村,510亩韭菜地映入眼帘,风吹菜叶,遍地绿意,30多个村民正挥舞镰刀,弯腰割着韭菜。“今天的菜价8毛钱一斤,经纪人和订单两条腿走路,一共销售8000斤,就是说村集体又有了6400元进账。”田间,张宝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道黝黑的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1.jpg张宝山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全镇垫底。没有资产、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村集体如何增收?村集体没钱,怎么给村民做事?2016年,摆在刚回村任职村书记的张文道面前的,就是这两大难题。

“尝试过招商引资,可小村基础设施差,没有产业链,四次招商,都是商来了,又走了。”张文道说,几年尝试,撞了南墙,村两委只得再次坐下来开会,研究解决办法。“村里唯一的优势就是土地!”大家伙达成了一致意见。

张宝山村有2570口人,2868亩土地,有种植韭菜的传统,十几个大户,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周边有名气,但因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规模难以再扩大。一番梳理,事情有了眉目——村集体流转土地,自主经营。

2.jpg

韭菜产量高,效益好,增收快。“一茬韭菜亩均产量3000斤,每年可以收割4到7茬,就算按照最保守的5毛一斤估算,年亩均收益也有一万元左右。”张文道说,村干部里,他自己曾在南通搞过蔬菜大棚,副书记自己也种过韭菜,技术不是问题。风险方面,村两委一一分析:韭菜怕水淹,只要准备好水泵,即使下雨了,也可以及时排水;市场销售上,村两委成员亲自出去跑市场,对接了三个电商平台,再加上和村里常年合作的蔬菜经纪人,销售也有保底。心里有了底,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这件事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可村里的土地优势还不是村集体手中的资源。于是,2021年,村集体以1100元每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10亩土地,其中310亩建大棚,做反季节韭菜,200亩地种植露天韭菜,让张宝山村一年四季都有韭菜产出,村集体一年四季都有稳定收入。

“流转土地的钱是哪里来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文道笑着说,这多亏了县里的富民兴村贷,“我们陆续贷了三次款,总计200万元,再加上村里和村干部自筹的50多万元,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

3.jpg

就是为了破解村集体项目发展资金瓶颈,灌云县创新推出“富民兴村贷”,以1000万元财政担保专项资金,撬动贷款1个亿,设立贷款资金池,引入竞争机制,推动贷款年利率从6.9%降至3.8%。推行以来,灌云县累计发放贷款60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新上项目170多个。

项目上马了,能不能干得好,关键看落实。张宝山村实行“三定三包”,即定人头包田块,定制度包规范,定奖惩包产量。510亩地,分成6个田块,书记责任田、党员责任田的牌子插到地头,每个村干部搭配一个组长,共同负责,制定了物资采购、田间管理、考勤等制度,根据周边地区考察的结果,敲定每亩一万斤的产量“硬杠杠”,超过了有奖励,不够有惩罚,让村干部们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做。

“以前我家里在镇上开了个农资门市,工作之余还会去门市上看一看,自从流转了土地,就一次没去过,惹得老婆都埋怨,说我家里的事情不上心。但是当初老党员们叫我回来就是帮村里做点事,担子既然挑了,就必须把事情干好。”张文道说。

韭菜刚种上时,村干部们中午在田边的集装箱房子里自己做饭吃,每天琢磨打水、拔草、打药、施肥等田间管理,晚上也两人一班住在田边。

辛苦付出终有回报。2022年10月上市的韭菜,到今年5月份,已经为村里带来了33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曾经的薄弱村一跃成为全县的样板村。

4.jpg

村集体手里有了钱,民生实事立刻提上了日程。用了几十年的中心路,去年终于从一下雨就满脚泥的砂石路铺成了水泥路,村里还花了20多万元,安装了132盏路灯,做起了绿化。“村集体赚钱,就是为了回馈村民。我们在民生上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以后村集体的收入,也会有70%用于反哺村民,反哺乡村振兴,剩余的30%用于再生产。”张文道一一细数。

55岁的村民贺恒雨曾在外打工,每年赚个3、4万元。“现在我家里的7亩地流转到村集体,每年有接近8000元收入,我在村集体的韭菜地里打工,每年还能赚上3、5万元,再也不用往外跑喽!”

“村集体有钱了,才有力量为村民办实事。现在,韭菜地的用工每天至少30人,最高峰时,曾有90多个村民在田里干活,一天就是100块钱收入。”张文道说,下一步,张宝山村打算建保鲜库,上洗菜机,将韭菜产业链拉长,做腌制韭菜等深加工产品,让村民们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家门口过上好日子。

不仅是张宝山村,在灌云县,已经蹚出了一条问题导向、党建引领、靶向施策、“向土地要产出、以规模增效益”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灌云路径”。2020年,全县村集体流转经营土地不到5000亩,集体经营性收入过30万元的仅占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全县308个涉农村社累计流转土地14.5万亩,2022年,村级总收入从1.37亿元跃升至2.38亿元,村均超70万元,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净收入30万元以上村150个,增长18倍,100万元左右村6个,村集体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杨涛 迟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