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连云港市赣榆区坐拥15个镇、466个村(社区),近百万群众在此扎根生活。面对人口基数大、民生需求多元、治理任务繁重的现实考题,赣榆区以系统化思维破题,深耕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构建以“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协商议事、规范监督”为核心的“四维赋能”模式,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全面下沉一线,将治理效能精准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织密“服务网”,
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党建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赣榆区将组织体系向网格纵深延伸,让资源力量向一线集聚,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
在青口镇,主城区31个社区被精细划分为75个微社区、256个网格,“社区党组织—微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的四级组织架构层层贯通,成功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把政策解读、民生服务等精准送到群众家门口。
柘汪镇则创新推行“小网大爱千线一格”模式,实现“支部建在网上、党小组设在格上、党员服务在点上”。68个综合网格、16个专属网格与226个微网格全域覆盖,“党委—支部—小组—党员”的联动机制高效运转,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让基层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多方协同共谱“协奏曲”,
构建民生服务“共同体”
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为目标,赣榆区推动政府、社会、居民三方联动,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让服务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青邻食堂”采用“政府兜底+社会运营”模式,通过阶梯定价、上门送餐等服务,已累计为3万余人次解决就餐难题;12家“社区领办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其中“海之家物业”收费率达98%,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无缝衔接。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合伙人”机制:154家单位主动加入,收集群众需求2300余条,梳理出6类114项服务清单,覆盖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多个领域,惠及6400多户居民。“居民点单、合伙人接单”的闭环模式,让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协商议事架起“连心桥”,
推动群众从“旁观”到参与
“矛盾不上交,问题就地解”,赣榆区通过搭建多元议事平台,引导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民意有处说、诉求有回音。
“刚哥说事”“船头议事会”等特色平台,邀请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加入,化身基层治理“减压阀”,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纠纷、村务矛盾;每月10日的“小区议事日”更是形成固定机制——社区党组织牵头,物业、物管会、居民代表围坐议事,严格遵循“确定议题—筹备会议—召开会议—结果公开”四步流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班庄镇古城村的“巾帼‘莓’好议事会”聚焦留守儿童,通过摸排建档、志愿助学、亲情视频连线等举措,建立长效关爱机制,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保护伞”。
规范监督晒出“透明账”,
守护公平正义“底线”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赣榆区不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公平正义筑牢“防护网”。
“三约一督”村规民约体系率先试点,通过“简约版、完整版、一事一议版”分层定制,配套“红黑榜”公示与积分管理,半年内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全区统一推行“村务公开目录”,明确四大类44项公开事项,实现公开内容、形式、程序“三规范”,让村民对村务“心中有数”。
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更成为“透明窗口”。村级工程进度、惠民资金发放等信息实时更新,村民扫描“阳光村务”二维码,即可查询本村财务收支、资产资源、工程招标等详情,实现“三资”动态监督;依托省级产权交易平台,赣榆区创新“三图一表一库一清单”工作法与“一案一策”清理机制,推动集体资源集中公开交易,市场化、透明化水平显著提升,集体收益随之大幅增长。
四维联动,赋能善治。如今,组织有力、服务精准、协商有序、监督透明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赣榆区徐徐展开。
(王莹莹 李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