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党建网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专栏 >> 高质量发展看港城

先锋先行 示范引航|砥砺前行 惠民便民当先锋

信息来源:交汇点新闻 发布日期:2024-06-03 16:53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来,海州区城管局机关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期就基层治理难点问题与包片社区会商,通过增设垃圾分类装置、组织党员开展定期清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等举措,合力推动“脏乱差”变“美洁净”。

参与老旧小区治理,是全市开展“双报到 双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连云港市组织市、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主动到社区报到,常态化融入社区治理,服务结对社区居民,进一步充实社区服务力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聚焦需求 精准服务暖民心


“多亏到小区报到的在职党员积极争取资金,协调沙子、地砖、水泥,帮助改造下水道、修补路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出行,有他们真好啊!”灌云县侍庄街道兴云社区居民李某高兴地说道。侍庄街道以“双报到 双服务”活动为契机,将报到单位的在职党员编入网格,通过小程序、微信群公告、入户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集“微心愿”,形成需求清单101条。

“他们每次来都是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我们都盼着他们来。”谈到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连云区海州湾街道棠梨社区的李阿姨高兴地夸赞道。打扫卫生、举办医疗讲座、修理电器、开展家政服务……市港航中心机关第三党支部在职党员成了棠梨社区的“常客”。近年来,社区党委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工作机制,在社区与在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在融合发展中彼此成就、互促共赢。

党员报到进社区成为大家庭的一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受监督,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也是党员发挥优势特长、实现使命价值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在职党员的加入,让问题解决有了保障,让群众的幸福感更足、满意度更高。

引凤还巢 返乡创业齐致富

在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街道尹宋村党员活动室,村书记李东明正抓住节假日村民返乡契机,与在外流动党员进行座谈交流,介绍乡村发展近况,并鼓励他们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实现乡村振兴,“返乡流动党员”的作用不可忽视。尹宋村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外从事桩机工程优势,带动村民整合桩机资源,成立村办企业,通过产业平台、规范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持续将公司做大做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超20万元。如今,尹宋村桩机产业不仅带动了55名本地村民和810名外地从业人员就业,还带动了本地桩机吊运、维修,以及工程集装箱的生产、销售、租赁等附加产业,为做强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实并不意外,我们早前在这个行业打拼了20多年。”党员李康杨同志回忆承接港珠澳大桥时说,“天津港工程、沿海多个港口以及缅甸、越南等多个国外项目,我们尹宋施工队都参与了。”

“银发”生辉 霞尚满天余热足

若不是头上的几绺白发,很难相信这位做事坚定干练、说话爽朗有力的宋女士已年过七旬,这是宋以平给人的第一印象。从灌云县伊山镇退休后,作为共产党员的她一点也闲不住,经常活跃在民事调解、慈善活动等一线。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她经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社区儿童生动形象地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断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递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的社会正能量。

“周奶奶好!周奶奶和我们一起做腊八蒜,喝腊八粥!”连云区西幼儿园小朋友口中的这位周秀丽奶奶,是一名从事基层工作30余年的老书记。30余载春夏秋冬,她始终坚持“把居民放在心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在青少年教育、弱势群体维权、人民调解等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的“周秀丽青少年维权工作室”特色品牌被全区推广借鉴。退休后,她工作热情依然不减,主动加入海州湾街道营山社区“老党员工作室”,以“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奉献精神,带动9名老党员及20名志愿者驻室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当看到他们身穿红马甲走街串巷的身影,社区居民不无驻足,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点赞。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批批离退休党员干部退休不褪色,活跃在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层矛盾化解等一线,如同晚霞般持久发挥着“余热”,以“银发力量”绽放时代的芳华。

通讯员 苏天成 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