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和除草作业。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田间管理,赣榆区石桥镇东温庄村“百名示范”书记董淑传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现场教学,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掌握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
近年来,东温庄村步入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的快车道,从育苗到插秧、飞防到收割,再到秸秆全链条机械化收集,董淑传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广泛吸纳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带领村干部攻克了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一幅“麦”向“好丰景”的富民兴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村社后备人才队伍是村社“两委”班子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好支书”带领“新青干”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帮助其熟悉群众、提升能力、快速成长,鼓励“后浪”奋勇前行,交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
“引”字为先 充盈村社后备人才“蓄水池”
乡村振兴是人的振兴,只有吸引各类人才扎根乡村一线建功立业,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如何有效破解乡村人才瓶颈,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成为摆在海州区新坝镇四里村“千名领先”书记张兴其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改变大家对乡村工作琐碎、枯燥、待遇低等刻板印象,张兴其定期组织开展村委会“开放日”活动,邀请致富能手、创业青年、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等深入了解村“两委”的运转机制,向大家宣传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此外,张兴其通过走访摸排,进一步掌握村里在读大学生和近年来毕业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工作动态及返乡工作意愿,建立后备人才专项卡册,对纳入村“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储备名单的实行动态跟踪培养,择优选聘进入村“两委”班子。
赣榆区海头镇海脐村“千名领先”书记李加仕在培养村级后备人才方面目光长远,坚持后备人才培育从“娃娃”抓起,通过设立村级“海脐希望之光”特色奖学金,激励村里的孩子们勤勉上进,在考上心仪的大学后,用所学所见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目前,第一批奖学金获得者尹颖,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干,利用自身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线上宣传推介家乡特产,积极帮助村民组建电商直播团队,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育”字为要 打牢村社后备人才“基础桩”
“和居民群众打交道,就是要将心比心,要想到群众的心坎上,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遇到问题时才能给出最贴近民意的答案。”连云区海州湾街道棠梨社区“千名领先”书记张泽腊一边处置棠梨小区停车位管理问题,一边语重心长地和社区年轻干部分享自己多年社区工作积累下的经验。为推进棠梨小区停车位续租事宜,张泽腊带领社区干部积极协调停车位分配,规范三轮车管理、明确门卫责任,把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办法向社区干部倾囊相授。在张泽腊的带领下,社区年轻干部已经从社区服务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我们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作为一名社区书记,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刚柔结合、以理服人,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一句句嘱托,一声声教导,“百千万”书记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传递出去,帮助“新青干”锤炼心系群众、务实肯干、锐意进取的品质,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做好后盾,共同绘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宏伟蓝图。
“用”字为本 深耕村社后备人才“试验田”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要积极为村社后备人才搭建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坚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激励后备人才尽展其能。
作为“山海新锋”成员的章芹,如今已是独当一面、可靠能干的社区“当家人”。2017年,24岁的章芹初到连云区院前社区,“千名领先”书记周芷妤就慧眼识珠,主动带起了这位小徒弟。“社区工作既要上接‘天线’懂理论,又要下接‘地气’懂民心。”周芷妤积极挖掘章芹身上“能说会道”的优势,带领她深入居民家中,以理动人、以情感人,当好矛盾纠纷的“灭火员”,并鼓励她当起“红色小喇叭”,成为区委党校红色讲解员,将党的理论政策送入居民百姓家。几年时间里,周芷妤做给徒弟看、带着徒弟干,在她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章芹逐渐成长为居民信得过、师傅认可的行家里手。“以一颗真心以身作则,以一颗耐心精准滴灌,以一颗恒心始终为民。”这大概就是“名师出高徒”的最佳诠释。
通讯员:杨涛、齐乃娜、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