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聚焦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效能,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党建引领贯穿始终
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连云港市按照“党建引领、网格夯实、力量下沉、资源激活、数字赋能、三治融合”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协调联动,一体推进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四级联动、纵向贯通的集成指挥调度体系。
全市5041个网格党支部成为治理“桥头堡”,9576名党员中心户“亮身份、走在前”,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截至目前,已有2.7万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组建起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各类志愿服务队,让“党员红”成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在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的“党建+”邻里中心,托老室的老人们正跟着志愿者练习书法,隔壁的“四点半课堂”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连云港市打造的90个“两托四助”惠民项目之一,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社区自筹的方式,将托幼、托老、助医、助餐、助业、助学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累计惠及20万人次。
连云港市编发《“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方式工作指引》,以“一张图”形式明确基本逻辑、适用领域、运行流程、预期作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基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范式。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融合创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干部下沉扎根一线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水”
在灌南县百禄镇南房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由镇人大携手法检“两院”成立的百禄镇反诈工作宣传队,近年来常态化开展“走访选民”“送法进企”等法律宣讲活动,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这是连云港市推动“三官一律”进基层的具体实践之一。
“以前办事得往镇里跑,现在干部天天在村里,有问题‘家门口’就能解决!”东海县牛山街道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干部下沉带来的显著变化。连云港市建立镇街“班子包片区、部门包村居、‘两委’包网格”的“三包”责任机制,推动80%的镇街干部下沉一线,每人联系2个网格,每周至少1天驻点办公,真正把办公桌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赣榆区柘汪镇将5个执法片区与“三包”责任区融合,设立5个综合行政执法站点,镇街班子成员兼任站长,带领执法人员每天巡查走访,依托“5分钟响应圈”快速处置占道经营、违建巡查等问题,实现执法力量集中调配、快速响应,成为群众身边的“安全卫士”。
为了让干部沉得下、干得好,连云港市出台配套考核机制,将“三提三知”作为基本要求,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表现优秀的在晋升中优先考虑,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同时,大幅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还设立了岗位津贴、专项奖励,让基层岗位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在海州区板浦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镇的人口数据、网格事件、民生诉求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数字乡村小程序”就能实现远程调度处置。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全市建成四级联动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整合20多个部门数据,实现“一网统管、一屏通览”。
“叮——”东海县薛团村村民手机上的“薛团家园”小程序弹出提醒,村口道路破损的问题刚上报,就已派单维修。这种“群众随手拍、平台智能分、干部快速办”的模式,让民生小事在网格内快速解决。
在城市管理一线,“雪亮工程”的视频监控搭配AI智能识别,能自动捕捉占道经营、垃圾堆放等问题,系统实时派单给网格员,平均处置时间从3天缩短至6小时;在乡村治理前沿,灌南县新安镇用无人机定期巡查田间河道,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维度数据源,精准识别秸秆焚烧、私搭乱建等隐患,预警准确率达95%;覆盖全市的“我的连云港”App,整合智慧医疗、公共缴费、求职招聘等20大类服务,年访问量达3500万人次,成为群众手中的“万能工具箱”。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让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全市84.6%的民生问题实现网格内闭环解决,治理效能迎来质的飞跃。
从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脚步,到数字平台闪烁的光标;从网格微信群里的及时回应,到邻里中心传来的欢声笑语,连云港市正以“党建引领”的温度、“干部下沉”的力度、“数字赋能”的速度,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